当前位置: 首页 » 疫情防控专栏 » 正文

疫情防控专栏

【抗疫专题系列报道一】温暖 温情 温馨 ——记建筑工程学院抗疫典型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2022-10-17    来源:宣传部(统战部)

采访建筑工程学院是源于一次偶然,因为早就听说这个学院工作氛围好,在师生中口碑好,领导班子团结互助、老师们严谨治学、学生们积极上进,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团结向上的集体。

“这是一种心的融合”

提起建筑工程学院党委第一负责人王卫民,认识他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好人”。至于如何好,一位年轻辅导员告诉记者,卫民书记第一天走马上任给我们说了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以后我们都是工科大的人,不要再提你是建校的,我是商院的,你是编制内的,我是人事代理,这些不利于团结的话从今天起我们不要再说。”对于刚刚合并一年多的高校,原三校之间难免有自己的“老相识”、“小圈子”,可卫民书记一来就这样说了,他确实也是这样做的,人人平等,尊重每一位同事,爱护每一位同学,慢慢的,大家真的融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心的融合。一位长期对接服务建工学院的图书馆老师告诉记者,每次去建工学院,见到这里的每一位老师,尤其是见到卫民书记,真的是一种发自心底的轻松,因为卫民书记让我感受到了真诚、平等与尊重。

王卫民、宋岩丽进食堂与学生共进晚餐

太榆路设置防控临时检查站,给通行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在接到太榆路设卡通知后,王卫民毫不犹豫,他简单收拾好衣物,为了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学校,他选择骑行。那时的龙城刚刚降温,天还没亮,在骑行了近两个小时,看到了工科大的校门,悬着的心才彻底放松了下来。 当记者问到,一家三口分隔三地(在太原科技大学工作的女儿在校已封闭半月有余)会担心家里吗?王卫民轻轻一笑,“还好,很多年轻辅导员都舍小家为大家自愿入校,我更得坚守啊!”

“巾帼何须让须眉”

宋岩丽,作为建工学院行政第一负责人,接到通知的第一时间,短短30分钟打包好自己行李、带上常用药物和日常工作设备直接到校进行封闭,到校后马上投入工作,确保学院网课保质保量、教学任务、教学进度的高质量进行。

王卫民、宋岩丽进宿舍与学生沟通交流

王亚,建工学院90后辅导员,家住太原市晋源区,在太原市疫情暴发的时候,为了方便工作提前回到学校附近的廉租房,一待就是5天,把两岁的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打开王亚的抖音,几乎全是幼子的画面,面对记者的提问:“卫民书记说了,有孩子的女教师原则上居家,为什么还要坚持到校呢?”王亚略带羞涩地浅浅一笑,“可能是责任吧。虽然我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但我更是自己158名学生的母亲。”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郝彦荣,建工学院党委第二负责人(专职)。为防止工作疏漏,一边准备进驻学校,一边协调辅导员返校,为防止太榆路设卡延误返校时间,郝彦荣徒步十余公里到校,路上不断和辅导员联系、学生干部谈心,确确实实把学院2200多名学生放在了心里。返校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带着辅导员和学生干部深入学生食堂、宿舍、核酸点,切实兑现安全稳定是底线,学生事情无小事的诺言。

辅导员赵鑫,家住榆次区,在太原疫情爆发后,勇于担当,每天带着孩子到校上班。接到返校封闭的通知后,收拾好自己和孩子的物品,在孩子的哭闹声中返校。返校后对学生干部开会,深入学生宿舍、食堂、核酸点,稳定学生情绪,保证日常工作照常进行,用实际行动践行辅导员的誓言。

在王卫民口中“能吃苦、话不多、管理学生有一套”的辅导员左海明,在学生管理岗位整整17年了,是一名退役军人。左海明的爱人工作受疫情影响无法回家,家中只有女儿一人上网课,10月9号接上级通知准备封校。他连夜把丈母娘接入家中照顾女儿,第二天一大早收拾好行囊就来到了工科大蕴华校区同学生一起进行封校管理。左海明经常是手机握在手中,只要一有工作任务,就立刻开始着手处理,工作到深夜更是常事。好在家人对工作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和鼓励,没有抱怨,只有理解和互助。

辅导员左海明与学生座谈

记者手记:在建工学院采访,更多直观感受是一种轻松的氛围,这和领导的管理风格有关。在这里每位老师都是健步如飞,似乎有忙不完的事,可每个人都异常坚定,他们爱建工,爱工科大。他们会为棘手的学生共同商讨应对之策,也会谈论金秋最流行的大衣款式,他们是充满温暖、温情、温馨的大家庭。